FY20-FY21感悟
这阵子恰逢新旧财年更替,21财年的工作收尾总结,22财年(其实现在叫CY21自然年)伊始,手上堆着不少规划要做,也忙着准备一件还算喜庆的事,再加上MHR发售(可能这才是主要原因吧),导致前阵子刚立的flag东倒西歪,心里感到有些愧疚,写点乱七八糟的感悟凑篇水文。
我其实是个挺愚钝的人,也并不太擅长“感悟”东西,工作近两年其实并没有觉得自己在这种软实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幸运的是我老板是个资历深厚且愿意和我简单聊聊这种事的人(在沟通绩效时),因此我的为数不多的感悟大多是老板直接或间接启发得到的,也希望自己在之后的工作中能时常想起,时常遵循吧。
owner意识
owner意识是在我司时常能听到,但FY20财年末我老板着重跟我提起的。虽然现在内外一致认为我司的互联网词汇只是pua或者没有营养的堆砌,但是这个词所代表的能力确实是当时的我所缺少的。
直白的解释,owner意识就是把自己所负责的应用(或者是产品、模型、服务…)当成自己的“财产”,而不仅仅是工作的内容。可能这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含义,就我来说,这个词代表的是“懂得接受,懂得拒绝(需求)”。
懂得接受需求,指的是懂得挖掘需求背后的逻辑(可能也叫产品意识?),如果一个需求是合理的、有价值的,还需要尽量找到它最好的实现方式,而不是做一个需求处理机器人。这里的最好的方式说的不是架构上的,当然这也重要,但只考虑架构合理也只是炫技,说的是以用户的视角+应用本身的“干净”来审视需求。我暂时没有想到特别好的例子来说明(尽量不要在应用里维护过多上下游系统的逻辑大概算一个)。
相对于懂得接受需求,懂得拒绝需求对于我来说更难掌握,其实两者的内涵基本一致,就是需求是否该由这个应用来承担,是否有更合适的人/应用来实现,需求开发出来有多大意义,能有多少人用它,就算是合理的需求,应该怎么评估重要性进行呢排期…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刚毕业不太久的人来说仍然是需要学习的技能。
掌握手上的资源
想法来源于前不久我和老板及PD对新财年某个项目的规划时感受到的。事实上从去年六月开始,我在工作时能写代码的机会很少了,应老板要求搬起了数据分析的砖,而上面提到的项目就是进行模型建设的数据分析方案。我在方案制定的过程潜意识里给自己设了个限制——我只能利用现有的数据来构建需要的模型,当我阐述完我的方案后,PD给出的第一个反馈就是不要设限,我可以做问卷调研、可以发动运营同事、可以让老板给我背书…我这才感觉到了自己其实是有资源的,并且也应该积极合理利用资源。
但谨慎使用
这条应该是上一条的前提,之所以放在后面,一个是察觉到的晚,另一个是个人感觉意识到自己手上的资源更为“高级”。
“谨慎使用”是说先穷尽现阶段自己能进行分析/尝试/poc的手段,“走投无路”之后再拿着充足的证据,向自己以及对你即将push的人证明你方案的必要性以及能拿到的成果。我这里用词可能有些极端,我要说明的是这其实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也是我自己没有拿捏好的态度。“穷尽手段”代表的是你对正在负责的项目已经探索了你能力内的所有可能,在这些可能之中你选择了最好的一个,有必要的话你还应该再找能力高于你的人进行论证。 大公司内部常常会有让人诟病的一点是,很多人喜欢重复造轮子,不管是造内部的轮子还是造开源社区的轮子。我自己也见过不少这种例子,也看过心直口快地大佬在内部分享上“怼”同学“造轮子”的理由,我不清楚多少轮子是开发人员迫不得已想出来的最优解,多少轮子只是为了晋升述职的筹码,但是在看到、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多分析分析其中的可能性,大概是会对我自己颇有裨益的。
有点好笑的事,实际上这点是我在上文提到的方案汇报后时隔一周的第二次汇报上被老板反问时理解的,而我当时提出的新方案也正是围绕量表调研的一系列置信度、信度效度巴拉巴拉措施展开的(捂脸)。老板提出的问题是我是否调研过公司内部相关的历史问卷调研情况,以及相关平台的数据,有足够的证据能让他向上证明一次新的问卷调研是必要的。
定义问题的能力
又是一个在绩效沟通时老板提到的能力hhhh。老板说的很直白,就是遇到问题时能很快地定位到问题本质的能力。我理解这,在写代码上就是debug的思维清晰,在接需求上就是搞清楚做不做、谁来做、怎么做的能力,在业务上就是看清楚发展方向的能力…老板说他至今(工作十余年了)也没有很好的掌握,可能是谦虚,也可能是这个能力层次过于丰富,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万金油能力(公司内大佬们的晋升指导也反复提到),学而时习之吧。
招聘遇到的两种人
当然我的水平还没到足以担任面试官,是老板谈起他招聘时会有两种人让他想给出offer。
第一种人是研究的方向、之前的工作和目前我们正在做的业务十分match的。这种人不一定能力很强,但是你知道他一进来就能干活,就能推进事情进展,中规中矩,无功无过,只是可能缺少从零到一推动一件事落成的本事。
第二种人有点相反,他做的事在能力面前显得就不那么重要了,面试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对自己做的事把控清楚,能条理清楚地和你讲清楚项目从设计到落地的细节和考虑。
老板说第二种人很难得,也更倾向于招第二种人。简单想想就知道这是很显然的道理,做成某件事很简单,但是老道的猎人总能嗅出来应聘的人是跟着需求按部就班地走,还是带着思考地创造。
Data Sense
Data Sense, 大概对于统计学或数仓出身的同学来说很熟悉,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半吊子来说是个新词(笑。我也不清楚它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敏感,还是一种能力,或是一种直觉,简单地说它指的是记住,并清楚地了解自己相关的数字的含义,比方说你负责的业务的流量情况,流量波动幅度可能的原因等等等。
组里的数据同事说这是无价之宝,数字是很难记住的,只有门清数字的逻辑才能做到,向老板汇报最要紧的就是这种能力(这个也基本是原话hhh)。在我的直观感觉上,总觉得对于天天和数据打交道的人来说这大概不算难,但是仔细想想,虽然不完全在做数据,但也干了近一年和数据有关的活了,就我自己来说确实是做不到,实在惭愧。
抛开数据科学相关的领域不说,对于研发来说这也应该是要紧的能力。业务上PV、UV的水位,任务执行的效率和成功率,程序运行时FGCT该是多少,多少算异常,可能大体上还是基于经验,但是能有对数字敏感且能快速把握多少也需要天赋和能力吧。
大体来说,近一两年还记得的想法大概就这么些,实际上大多数都是最近才记起来的,乱七八糟地记个流水账,权当为了加深印象吧~